邮箱账号登录

关闭

  • 用户名

    @pric.org.cn
  • 密码

  • 语言

当前位置:

”中-芬极地(亚极地)冰雪和⽓候合作研究”专刊的出版

发布日期:2021-12-31 12:34:35

中-芬极地(亚极地)冰雪和⽓候合作研究”专刊的出版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APS)是我国在极地科学领域唯一的一份英文学术期刊,是进行国内外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主要刊登基于极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科技研究成果,报道和展示极地研究的最新发现、新技术、理论和方法。自2015年组建国际化编委会以来,APS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刊、特色主题专刊出版、新栏目(Opinion Editorial)建设、国内外推介,其综合质量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已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Scopus收录。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19年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与冰冻圈特别报告》指出在地球系统中远离人类社会的“遥远角落”,包括高山区域、深远海和两极区域,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信号依然是显著的,并被放大;强调采取及时、有雄心的协同行动,应对海洋和冰冻圈前所未有的长期变化势在必行。极地(亚极地)冰雪总体处于亏损的状态,包括两极冰盖、山地冰川、海冰、积雪、高纬度的河冰和湖冰、以及冻土都对气候变暖十分敏感。极地(亚极地)冰雪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全球尺度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2020年是中芬建交70周年,中芬两国⼀直致力于务实的科技合作,其中极地(亚极地)冰雪与气候⻓期合作研究为主要内容之一,也成为了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在科技合作领域的典范。芬兰是8个北极国家之一,西南濒临波罗的海和芬兰湾,环抱众多湖泊,被誉为“千湖之国”。地处高纬度和漫长的冬天为芬兰在冰冻圈科学、寒区气候学、寒区工程学、破冰船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提供了独特的条件。我国渤海是北半球纬度最低的结冰海区,渤海海冰研究在气候学和工程学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地区有着北半球纬度最低的结冰湖泊区,以及除极地以外面积最大的冰川分布区,有着“亚洲水塔”之称。

20世纪80年代,中-芬在极地(亚极地)冰雪领域的合作主要围绕渤海和波罗的海的海冰监测和预报服务开展。随着双⽅在极地科考和研究领域的发展,中-芬冰雪与气候合作研究拓展到了极区大气、海冰、冰川和湖冰过程,及其在气候和工程领域的应用。中芬通过联合培养或合作举办短期学习班等⽅式,长期性开展冰冻圈与⽓候学领域年轻学者与研究生培养,且卓有成效,年轻学者的成长也使双边合作得以有效传承。

在中芬建交70周年之际,APS 邀请芬兰赫尔⾟基⼤学Matti Leppäranta教授、芬兰⽓象研究所Timo Vihma研究员和程斌研究员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雷瑞波研究员组成特邀编辑团队,策划出版“中-芬极地(亚极地)冰雪和⽓候合作研究”专刊。经过近一年的策划(从组稿、审稿、编辑到出版),该专刊作为正常刊期(第32卷第4期)于2021年12⽉如期出版,专刊收集了10篇论文,其中包括4篇综述性论文和6篇研究论文。综述论文回顾了中芬双方在极地(亚极地)海冰和山地冰川领域长达30年的合作,以及最新合作重点(北极固定冰和南极冰间湖)的最新动态;研究论文涉及极地和亚极地海冰和湖冰的热力学模拟、南极海冰的变化及其机制、北极降水形式对海冰热力学过程的影响、海冰力学性质的测量方法等。作者既包括发起和见证了中芬双方在极地(亚极地)冰雪和气候学研究领域长达30余年科技合作的资深科学家,也包括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和在读研究生。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芬兰科学院和欧盟IPY和“地平线2020“计划的支持。

气候变化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并从区域到全球不同尺度影响着人类社会。中芬在极地(亚极地)冰雪和气候领域科学合作也随之进入了新时代,双方科学家将继续共同致力于极地气候监测、机理探索、预测、缓解和适应对策研究等国际前沿。

本期专刊的相关链接:

http://www.aps-polar.org/paper/currentissue。

image

图1 中芬专刊的封面

 



Copyright © 2011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沪ICP备1602654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7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