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与发展,极地中心三十年!
发布日期:2019-10-10 10:50:52
2019年10月10日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
1984 年4月20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联名向国家科委请示组建中国极地研究所。5月31日,国家科委批复,同意组建中国极地研究所。1984年10月15日,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拉开了我国极地考察的序幕。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砥砺奋斗。极地中心秉承“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发扬“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极地研究中心为目标,在探索极地科学研究、提升极地考察能力建设、开展国际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成绩卓著,为我国极地考察工作作出重大贡献。
聚力攻坚打硬仗
30年前,在一片荒地上,历经四年,建起中国极地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前身是中国极地研究所)。1989年10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所正式建立。我国极地考察研究从此有了专门研究机构和队伍,开展具有突出南极特色学科和重要学科研究,协调实施考察研究计划,分析研究与保管南极标本、样品等极地考察相关工作。
(中国极地研究所,1989年10月10日拍摄)
1999年,接手“雪龙”号管理;2002年,接手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管理以及极地科学考察的服务和保障职能;2003年,中国极地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编制230人;2010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职能调整为从事国家极地考察、研究和业务支撑工作,为极地考察活动提供服务与保障;2018年,自然资源部批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金桥院区,2019年10月10日拍摄)
撸起袖子加油干
30年来,开展了具有突出极地特色的冰川、海洋、生物、空间物理和南极天文等学科研究,在南极冰盖起源、等离子体云块演化、黑洞吸积等前沿科学问题取得重要突破。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973”、“863”、极地专项、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科研成果,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极地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30年来,学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建立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建立南极长城极地生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拥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建设运行国家极地档案馆,分析研究与保管极地标本样品,编辑出版《极地研究》、《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学术期刊,为极地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奠定扎实基础。
30年来,保障平台建设向国际强国迈进。极地中心组织建设两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在“人类不可到达之极”DOME A地区建立昆仑站,在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建立泰山站;组织实施“雪龙2”号建造工程,这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拥有世界先进科学调查设备和智能船舶系统;建立起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一个联合北极考察站,北极黄河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构建起由一架固定翼飞机、两架直升飞机组成的航空保障体系以及具有世界最强运载能力(500吨)的南极内陆考察车队。
30年来,极地中心不断开拓进取,有效管理运行“两船、六站、一飞机、一基地”极地考察保障体系,组织实施和安全保障历次南极考察、北极考察、16个年度北极黄河站考察和1个年度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考察,拓展了我国在极地的实质性存在,使我国跻身世界极地考察大国。
30年来,人才辈出,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极地科学研究、考察保障以及管理队伍,众多优秀骨干脱颖而出。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人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人当选十六大党代表。共有10个集体和28名个人获得国家级表彰,记一等功2人次、二等功10人次,三等功38人次。先后41人次担任临时党委书记、副书记、领队、副领队、首席科学家等考察队领导、129人次担任船长、站长、队长等。广大职工胸怀爱国奉献的崇高志向、爱岗敬业,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推进极地事业发展不懈奋斗。
30年来,与美、英、德、澳、新、智利、日本和韩国等世界主要极地研究机构、知名大学和国际组织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组织实施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发起建立极地科学亚洲论坛、太平洋北极工作组、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推动我国与世界主要极地考察国家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发表中国声音。
(2019年5月10至11日,北极圈论坛中国分论坛)
一张蓝图绘到底
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深深根植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融汇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极地中心30年的奋斗与发展,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历程。进入新时代,极地与深海、太空、网络空间并列为全球治理新疆域。
围绕极地科学国际前沿与全球气候变化两条主线,建设具有突出极地特色的研究学科,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建设成为能够引领极地科学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围绕维护国家极地权益和服务极地全球治理,开展政策、规划与战略研究,组织开展极地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估,分析研究、保管与共享极地科学数据、样品、档案,建设成为极地监测调查与信息共享服务的国家中心。
围绕拓展我国极地实质性存在、支撑我国极地考察发展,加强极地考察船、考察站、内陆考察车队、航空保障、国内与海外保障基地等考察支撑体系和南北极观(监)测网建设,发展完善极地考察组织模式,建设国际一流的极地考察国家平台。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新的任务,极地中心作为国家中心必将坚持面向国家战略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中央精神,落实自然资源部党组部署与要求,聚焦极地考察研究主业,履行国家赋予的使命职责,按照国家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极地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锐意改革、团结拼博、攻坚克难,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的光辉业绩,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再立新功!
(刘科峰)